侵害名誉权诽谤罪的区别是什么?
一、侵害名誉权诽谤罪的区别是什么?
1、主体不同。侵害名誉权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诽谤罪的犯罪主体和被害人,只能是自然人;
2、主观方面的区别。侵害名誉权的主观过错,故意、过失均可构成。诽谤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
3、行为方式不同。构成诽谤罪的行为方式,一般是比较严重的,因此不再被认为是普通的侵害名誉权的方式;
4、危害后果不同。诽谤罪的危害结果,是对社会构成了较为严重的危害。侵害名誉权的行为虽然也对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但还远未达到这样的程度;
诽谤罪与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有很多相同之处,其关键的区别在于“情节是否严重”。侵害行为“情节严重”才构成犯罪,否则只构成民事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因此,把握好一个分寸也非常重要。
二、诽谤罪和侵犯名誉权的共同之处
1、二者侵害的客体都是公民的人格和名誉;
2、行为方式基本相同,构成诽谤罪的行为一般均可成为侵害名誉权的行为;
3、行为后果都是造成受害人精神上、心理上的损害,导致受害人的社会评价降低。
三、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方式有哪些
1、侮辱行为
侮辱,是指故意以暴力、语言、文字、漫画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的表现形式有:
(1)以口头语言或动作(非暴力)侮辱他人。
(2)以暴力的方式侮辱他人。
(3)以书面语言的形式侮辱他人。
2、诽谤行为
诽谤,是指行为人故意或过失地散布虚假事实,贬损他人名誉的行为。
诽谤的表现形式有:
(1)语言诽谤。如通过口头语言将捏造的事实加以散布,致他人的名誉受损。
(2)文字、漫画诽谤。如通过撰写文章或绘制漫画,捏造事实并加以散布,致他人的名誉受损。
3、新闻报道严重失实
新闻报道失实,是指新闻报道与事实真相不符的情形。如果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损,则应视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4、评论严重不当
评论严重不当,是指对某人或某事的评论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的情形。评论严重不当,且致他人名誉受损时,应认定为侵害名誉权。但基于言论自由的理念,对评论予以苛责也不合适。因此,如果评论仅仅是用语不当或遣词造句不确切,且无故意或过失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和用语时,不能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不管是个人还是单位的名誉权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不管在采取违法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之后,是否给受害者的财产权益带来了损失,都是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这是由于他人采取诽谤、侮辱等行为侵犯名誉侵权后,会给受害者造成精神创伤。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杨晗璐律师,手机:15996265110
@杨晗璐律师简介:女,法学学士,副主任,中共党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法学功底深厚,思维严谨,工作踏实,待人坦诚,擅长处理各类民商事、刑事、知识产权纠纷,多...More>>
·保险公司法人许可证法人是谁?
保险公司法人许可证法人是谁?对于一个公司来讲,都应该有一个管理人,那么保险公司也不例外,如果想要了解一下公司的相关法人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
·工程质量标准有哪些
工程质量标准有哪些方面?工程质量一向是我们评价各类工程的首要因素,也是决定工程是否能验收合格投入使用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各类工程......
·医疗事故的民事责任包括哪些
医疗事故的民事责任包括哪些实践中,我们要区分开医疗事故和医疗事故罪,后者由于情况比较严重,已经涉嫌构成了刑事犯罪,但前者仅仅是属于一般的医疗......
·婚外情生子是否构成重婚?
?一、婚外情生子是否构成重婚婚内出轨并有私生子的行为,并不是构成重婚罪的构成要件。是否触犯重婚罪,具体要看出轨方与小三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以夫妻名......
·哪些共同财产不需要分割
哪些共同财产不需要分割一、哪些共同财产不需要分割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都是要参与分割的,不需要分割的是个人财产。根据《民法典婚姻编》(自20......
·个人申请工伤认定没有证人证言怎么办
个人申请工伤认定没有证人证言怎么办当发生工伤时个人是可以申请工伤认定的,这样可以根据认定的结果来进行赔偿。但是一般申请工伤认定是需要证人证言......
·一审判决不服上诉二审时间是多久?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两审终审制,所以对于一审判决不服进行二审上诉的话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实际上一审判决不服进行二审的话是有着时间上的限制的。因此很......
·收回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可能性有吗?
收回划拨土地使用权有可能吗?是有可能的。1、所谓划拨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其实是指土地使用者经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无偿取得的或者时缴纳了补偿......
·法院对非法制造用于骗取出口退税罪如何裁判?
法院对非法制造用于骗取出口退税罪如何裁判?非法制造用于骗取出口退税罪的判决,是根据《刑法》第二百零四条【骗取出口退税罪】以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欺......
·装饰分公司能否签订合同?
装饰分公司能否签订合同?分公司是否可以对外签订合同。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五十二条的规定,依法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