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了钱坚决不写借条怎么办?
一、欠了钱坚决不写借条怎么办?
欠了钱坚决不写借条的处理方法如下:
1、通过聊天等社交工具,让对方承认借钱的事。
在遇到对方耍赖的时候,可以以退为进称愿意给对方宽限,通过手机通话录音或者保留聊天短信的形式,让对方承认又借钱的事情。
2、找知情人证实借钱的事。
借钱的时候有人在场,没有打借条相对要好办一些;借钱的时候没有人在场,可以通过对方使用借款的知情人来找证据。
3、有证据可以到法院打官司。
对方借款没有借条又不还钱的最终合法的处理途径就是到法院去打官司,在有证据的情况下,要及时起诉到法院,要求对方还钱。
二、收集欠条证据有哪些
在讨还欠款过程中,相关的讨还欠款材料即讨还欠款证据显得格外重要,因为要想在法律上有着更多的收债证据,相关的欠条和债务资料成为讨债行动是否成功的一个基础,而许多追债案例中仍有不少债务没有欠条和没有什么书面的证据,虽然这种债务纠纷问题比较的辣手,但是,债权人可以收集其他可证明欠款事实的证据来讨还欠款。具体来说这些证据包括:
1、欠条、收据、合同等能够证明原告和被告之间存在着债权、债务关系的证据材料。
2、原告应当提供自己将标的物交付给被告的时间、地点及交付经过的证据材料。
3、对债务担保或者连带责任人,应提供有关人员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职务、家庭住址,及其应当承担责任的证据材料。
4、设有抵押物的债权,应提供抵押物的收据等,说明抵押物的种类、数量、价值等。
5、提供债务人逾期不履行债务,以及其他违反民事合同行为的证据。
6、提供被告具有偿付能力的证据材料。
7、要求返还物品的,应提供该物品的数量、质量及存放地点的证据材料。
8、债务人可以提供债权的关系发生变更或者已经消灭的证据材料。
9、提供与本案有关的证据材料。当事人提供上述证据材料的形式,可以是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等。
拖着欠款不还并且还没有借条的,此时对方可能会以借贷关系不存在为由并不履行偿还义务,此时若是想要维护债权,那么就必须要收集气体能够证明其借钱事实存在的证据。为了避免此类借贷纠纷,一般在借钱之前,可以直接要求对方书写借条,然后保存好,若是其不还钱的,可以起诉该债务人。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杨晗璐律师,手机:15996265110
@杨晗璐律师简介:女,法学学士,副主任,中共党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法学功底深厚,思维严谨,工作踏实,待人坦诚,擅长处理各类民商事、刑事、知识产权纠纷,多...More>>
·建筑幕墙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是什么?
建筑幕墙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是什么?近年来,在建筑工程领域,玻璃幕墙应用的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写字楼的建设,外墙基本用玻璃幕墙代替。幕墙工程的好......
·股东出资期限怎么计算?
股东出资期限怎么计算?一般就是20年,20年后可以继续变更认缴期限。1、认缴金额、出资时间虽是公司股东(发起人)内部的自行约定,但也要切合实际,一般......
·司法鉴定申请主体包括哪些?
目前各地都有从事司法鉴定的机构,鉴定的范围也比较广,包括文书鉴定、伤残鉴定等。司法鉴定在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中用的比较普遍,那么,司法鉴定申请......
·交通事故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车辆损失鉴定是不合理的
交通事故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车辆损失鉴定是不合理的,鉴定机构一般只受理办案机关的司法鉴定委托。《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十一条司法鉴定机构应当......
·一、内蒙古农民的误工费计算公式是什么?
一、内蒙古农民的误工费计算公式是什么?误工费赔偿金额=误工收入(元/月)×误工时间(1)有固定收入人员的误工费赔偿金额=正常情况下劳动工作收入-事......
·坚持男女平等原则:在分割共同财产时
坚持男女平等原则:在分割共同财产时,双方应有平等的权利,不能因为一方经济收入较低、没有经济收入而少分或部分给他(她)财产。第二、坚持照顾子女......
·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
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1、饮酒驾驶:饮酒驾驶机动车辆,罚款1000元—2000元、记12分并暂扣驾照6个月;饮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罚款5000元,记12分,处以1......
·小额诉讼的法律规定
采用小额诉讼的法律规定采用小额诉讼的,实行一审终审制度。可以发现,在面对简单的民事案件时,采用小额诉讼程序对于当事人及法庭来说,节省司法资源......
·一、怎么处理涉外交通事故?
一、怎么处理涉外交通事故?处理涉外交通事故介于外国人应当告知当事人有关我国法律法规中权利、义务。第69条还规定,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发生交通事故,且......
·营业执照变更地址的流程和需要的材料
营业执照变更地址的流程和需要的材料营业执照变更地址,通常分两种,一种是同区变更,一种是跨区变更。同区跨区变更比较简单容易,跨区变更地址的话......
·最新担保法司法解释是怎样的
最新担保法司法解释是怎样的最新担保法司法解释是怎样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