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离婚后对方不探望孩子怎么办?
《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第一千零八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该条法律中规定的“探望权”,又称探视权、会面交往权,是指夫妻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定期或不定期看望子女并与之交往的权利。所谓探望,包括见面,如直接见面或者短期的一起共同生活;也包括交往,如互通电话、一同游公园、赠送礼物等。设置探望权制度,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护离婚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减少矛盾、纠纷。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第二款规定,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二、行使探望权的注意事项
行使探望权有一些注意事项是您必须了解的,比如:
1、法律规定的探望权主体为“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未成年子女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不是法定主体。因此,为满足他们的亲情需要,在协议行使探望权时不妨约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接送孩子。
2、行使探望权,应以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学习为前提。
3、离婚后,双方均有可能再另外组成新的家庭,因此,行使探望权,也应不影响对方的正常生活。
三、终止探视权的情形
《民法典》规定了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视子女的权利,并且在父或母探视子女时,如出现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事由的,人民法院依法中止其探视的权利。这里应明确探视权中止的法定理由是: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当父母的探视行为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时,人民法院才能中止。
“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是终止探视权的唯一法定理由,体现了《民法典》保护子女身心健康的立法倾向。什么是“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呢?对此《民法典》没有列举具体情形。但根据司法实践和当前社会生活实际,下列因素对子女的身体、心理和道德观念有显著的不良影响,以下是终止探视权的情形。
1、探视权人患有严重危害健康甚至是生命的传染性疾病,而该病可能通过和子女的一般性接触传染给子女的;
2、探视方在探视过程中对子女有严重违法或犯罪行为,如对子女有暴力行为或拐卖子女的行为;
3、探视方有借探视之机藏匿子女,使子女离开抚养方的监护的行为;
4、探视方对子女的道德形成有不良影响的,如探视方在子女面前表现出吸毒、赌博的恶习,或者是怂恿子女犯罪的。
人民法院在审理请求中止探视权的案件时,应本着保护子女身心健康的原则,根据具体的案情作出审慎判决,不得任意中止探视权人的探视权。应该注意的是,探视权中止不等同于终止,更不是剥夺探视权利。探视权中止只是暂时停止探视,待中止探视权的法定事由消失后,应恢复探视一方对子女的探视权。
探望权这是受到我国《民法典》保护的,但是从各种角度考虑对于探望权还是建议两个人能够坐下来好好协商,如果实在不行的话再通过法律的途径来维护自己合法的探望权,不过探望权的强制执行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杨晗璐律师,手机:15996265110
@杨晗璐律师简介:女,法学学士,副主任,中共党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法学功底深厚,思维严谨,工作踏实,待人坦诚,擅长处理各类民商事、刑事、知识产权纠纷,多...More>>
·离婚是要经过两个人同意的
离婚是要经过两个人同意的,不是一方想离婚就可以离婚的。一方想离婚是要拿出证据的,光是感情不好想离婚是离不成的,那么收集的证据有有效期吗?法律上......
·湖北省抢夺罪立案标准是什么?
现如今,抢劫案和抢夺案频繁发生,不同于抢劫,抢夺是指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开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当下越来越多的犯罪分子在危害......
·怎么判断分居两年离婚的?
怎么判断分居两年离婚的?必须提供确切的分居证明,一般而言,能作为分居证明的证据有:1、一方在外居住的房屋租赁合同;2、双方签订的夫妻分居书面协......
·立案的条件
立案的条件是指决定立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件。它是判明立案决定是否正确的依据。根据刑事诉讼法第86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
·法律上强奸罪有哪些手段
法律上强奸罪有哪些手段(一)“暴力手段”,是指犯罪分子直接对被害妇女采用殴打、捆绑、卡脖子、按倒等危害人身安全或者人身自由,使妇女不能抗拒的手......
·一、兼职老师可以随时辞职吗?
一、兼职老师可以随时辞职吗?兼职可以随时辞职。兼职用法律用语来表达,即为非全日制用工。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
·怎么做算肇事逃逸?
怎么做算肇事逃逸?什么是肇事逃逸?肇事逃逸是一种对他人生命财产不负责的行为,交通事故当事人在事故发生后,为了逃避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离开事......
·农村房屋拆迁补偿标准有哪些?
农村房屋拆迁补偿标准有哪些?一、农村房屋拆迁补偿标准有哪些(1)被征地的村或者村民小组建制撤销的,以及建制虽然不撤销,但不具备易地建房条件的......
·非法集资案件怎样执行?
作为普遍会涉及较大数目金额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非法集资极易造成广大人民群众的个人财产损失。那么我国制定了哪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处理这一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