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拾得人可否取得遗失物?
日常生活中,确实经常发生一些遗忘物品的情况,中国传统教育是如果捡到他人的物品,应当及时的还给失主,这是一种优良美德,那么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拾得人可否取得遗失物?实际上我国法律中明确规定了,拾得遗失物是不能够取得物品的所有权的。
一、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拾得人可否取得遗失物?
拾得遗失物能否取得所有权?
不能。
二、相关法律知识:
遗失物
遗失物是指所有人或合法占有人不慎丢失之物。漂流物与 失散的饲养动物,通常也被视为遗失物。构成遗失物须具备如下条件:
(1)须为他人之物;
(2)须为动产;
(3)遗失人占有之丧失须非出于本意,也非因他人之夺 取;
(4)须非隐藏之物。
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第2款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因此而 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这一规定不仅不同于多数 国家的立法例,而且与国外立法相比则过于简略,尚存 在一定差距:它仅规定了拾得物所有权之归属问题,至于拾得人之义务(如通知、保管、报告)等诸多相关问 题,均未予以明确规定。只是司法实践已形成如下习惯 :拾得人拾得遗失物后,应立即通知所有人,如不知失 主为何人,则应发出招领通知并代为妥善保存,或者交公安机关或有关单位处理。其中,对于在公共场所拾得 的遗失物,应交公共场所管理机构处理;而于其他场所 拾得的遗失物,则应交公安机关处理。遗失物在发出招 领通知后,经过一定期间仍无人认领,即作为无主财产上缴财政,收归国有。拾得人在占有遗失物期间,如故 意实施致遗失物毁损灭失的行为,则应承担民事责任。 拾 得人在返还拾得物时,有权请求失主支付报酬之问题 ,我国目前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对此均持否定态度,其目的在于发扬中华民族拾金不昧之传统美德。但也有学者 主张:"我国有关民事立法宜采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通常 作法,肯定拾得人具有获得相应报酬的权利。"从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一致原则出发,制定物权法时宜采用其他 国家或地区的通常作法,规定拾得人具有获得相应报酬 的权利,以平衡受领人和拾得人的利益,从而使拾得人 更自觉地履行其应尽的义务。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拾得人可否取得遗失物这个问题,遗失物品实际上在法律当中所有权仍然是属于原物的主人的,是不能够被他人所取得的。除此之外,我们也给您简单介绍了下遗失物的发来概念及构成的要见,比如说必须是他人之物且是动产。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杨晗璐律师,手机:15996265110
@杨晗璐律师简介:女,法学学士,副主任,中共党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法学功底深厚,思维严谨,工作踏实,待人坦诚,擅长处理各类民商事、刑事、知识产权纠纷,多...More>>
·招摇撞骗罪和诈骗罪的关系是什么?
招摇撞骗罪和诈骗罪的关系是什么?两者都表现为欺骗行为,而且招摇撞骗罪也可以如诈骗罪那样骗取财物,因而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侵害的......
·如果公司破产,公司申请破产清算需要多长时间?
如果公司破产,公司申请破产清算需要多长时间?现在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因为时间就是金钱。所以公司破产,公司申请破产清算需要多长时间?对于现在快节......
·属于玩忽职守的案件立案标准是怎样规定的
属于玩忽职守的案件立案标准是怎样规定的一、属于玩忽职守的案件立案标准是怎样规定的玩忽职守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
·故意毁坏财物罪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故意损坏财产罪是指损坏人可以破坏或损坏公共财物或私有财务,并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只要是达到十六周岁以上并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一、交通事故后第二天报警是否能处理?
一、交通事故后第二天报警是否能处理?交通事故后第二天报警是能处理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十二条规定:当事人未在道路交通事故现场报警,......
·工伤交通事故有误工费吗?
工伤交通事故有误工费吗交通事故是有工伤误工费的。不管是否因为交通事故而导致的工伤,如果劳动者需要进行治疗而耽误了上班工作的话,此时就需要对其......
·是否可以办理无抵押无担保无社保贷款?
是否可以办理无抵押无担保无社保贷款?社会保险或社会保障,指社会保险或保障机制,帮助公民面对某些社会风险如:失业、疾病、事故、衰老、死亡等,或......
·车子行驶中剐蹭了是走划痕险还是车损险?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提高,很多普通老百姓,每个家庭都会购买一辆车。车子在行驶的过程当中,很容易发生一些磕磕碰碰,所以需要购买车辆的保险丝当然,......
·非婚生子女由谁抚养
非婚生子女由谁抚养一、非婚生子女由谁抚养1、非婚生子女由生母实际抚养,即与生母共同生活,那么,非婚生子女的生父应负担子女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
·车祸人伤必须在一年内起诉吗?
车祸人伤必须在一年内起诉吗?交通事故后,随时可以提起民事诉讼。无中止或中断的诉讼时效情况下,时间截止到满一年。我国《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