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政府信息公开要公开哪些内容?
政府信息往往关系到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公开的是否及时,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权益。但是政府信息公开是有范围的,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对外公布。浙江省政府信息公开要公开哪些内容,一些浙江群众对此不了解,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的时候被拒绝,于是同政府部门发生纠纷。那么下面我们透过我们的这篇文章具体了解下吧。
一、浙江省政府信息公开要公开哪些内容?
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
1、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
2、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
3、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
4、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
二、浙江省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有什么?
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政府公报(包括电子版,下同)、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鼓励行政机关积极拓宽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渠道,利用手机短信、语音咨询等方式向社会公开政府信息。
1、乡(镇)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可以通过在办公场所、社区服务场所设立信息公开窗口、信息公告栏或者通过村务公开栏、广播、召开会议等方式向社会公开政府信息。
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府公报作为本级人民政府的政府信息发布统一平台。
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应当在本级政府门户网站或者本机关网站公开。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更新网上信息,并提供信息检索、下载等服务功能。政府公报应当免费发放至国家机关、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行政服务中心、社区服务场所和居(村)民委员会等。
行政机关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省规定的新闻发布制度,指定新闻发言人,及时通过新闻发布会或者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方式,发布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以及其他需要社会公众迅速知晓的重要政府信息。
三、浙江居民如何申请政府信息公开?
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根据《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向行政机关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应当加强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畅通申请渠道,认真答复相关申请,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申请获取政府信息,可以到行政机关办公场所或者行政机关指定的国家档案馆、行政服务中心等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受理点,当场提出书面申请;也可以通过信函、传真、互联网等方式和途径提出书面申请。
采用书面形式确有困难的,申请人可以当场口头提出申请,由受理该申请的行政机关代为填写申请书,并由申请人核实后签字或者盖章确认。
通过我们这么一讲,您对浙江省政府信息公开要公开哪些内容应该有了初步了解。按照浙江省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应该将涉及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需要公众知晓的、反映行政机关办事程序的信息依法进行公开。政府在进行信息公开的时候要采取多种手段,包括政府网站、发行公布和举行听证会等。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杨晗璐律师,手机:15996265110
@杨晗璐律师简介:女,法学学士,副主任,中共党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法学功底深厚,思维严谨,工作踏实,待人坦诚,擅长处理各类民商事、刑事、知识产权纠纷,多...More>>
·商标法侵权赔偿的计算方式是怎样的
?
商标法侵权赔偿的计算方式是怎样的?一、商标法侵权赔偿的计算方式是怎样的《商标法》第五十六条规定:“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赔偿数额,为侵权人在侵权......
·离婚如何共同承担共同债务
离婚如何共同承担共同债务婚姻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
·关于挪用资金罪的主体包括什么人
关于挪用资金罪的主体包括什么人挪用资金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具体包括三种不同身份的自然人:一是股份有限公司......
·行政处罚后还能刑事处罚吗?
刑事处罚主要是指罪犯违反国家刑法要求,其行为对他人或者国家社会造成严重后果,而接受的处罚;而行政处罚多指违反国家其他法律法规后,接受相关机关的......
·涉嫌诈骗刑事拘留多久才判
一、诈骗刑事拘留多久才判刑事拘留一般不得超过14天,特殊情况拘留延长至30天、审查批捕不超过7天,最长37天。也就是在37天内必须做出一个变更或者是解......
·摩托车交强险次要责任赔偿限额是多少?
摩托车是现在很多在短距离内会选择的主要交通方式,但是因为摩托车在性质和速度上与汽车无异而容易在道路上出现事故,而摩托车也是需要用交强险来保证......
·未成年犯罪为什么不判刑?
由于网络越来越发达,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我们能够看到外界发生的更多事情,一些需要我们深思的问题也出现在我们眼前。未成年犯罪问题是我们在新......
·一、女方起诉离婚女方会败诉吗?
一、女方起诉离婚女方会败诉吗?如果双方没有异议,可以去户籍所在地的民政局办理离婚手续;如果不能达成一致,则一方可以去对方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