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行使债务转让中的抗辩权?
一、如何行使债务转让中的抗辩权?
债权人转让合同权利,不需要经债务人同意。债务人接到权利转让通知后,转让行为就生效,权利的受让人成为新的债权人,享有和原债权人同样的权利,债务人向新的债权人履行合同义务。根据本条规定,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时,债务人对让与人的抗辩,可以向受让人主张。债务人接到权利转让通知后,可以行使抗辩权来保护自己的权利。抗辩权是指债权人行使债权时,债务人根据法定事由对抗债权人行使请求权的权利。由于债务人的抗辩权是其固有的一项权利,并不随权利的转让而消灭,所以,在权利转让的情况下,债务人可以向做为受让人的新债权人行使该权利。受让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债务人权利的行使。债务人行使的抗辩权包括:同时履行抗辩权、先诉抗辩权、合同撤销的抗辩权、债权已履行完毕的抗辩权、债权无效的抗辩权、诉讼时效已过的抗辩权等。债务人可以行使这些抗辩权对抗债权人的请求权。
二、债务转让中的抗辩权包括哪些方面?
让与人与受让人签订债权让与合同后,于让与通知到达债务人前,债务人享有一定的抗辩权。1、债权人让与债权后本应不再享有让与债权,但债务人在不知让与期间,仍可以有效地向原债权人为给付,并与其“实施关于债权的法律行为”,例如约定清偿期限、免除或代物清偿,也可以单方主张抵消。如《法国民法典》第1691条规定,“债务人在让与人或受让人向其通知转让之前,已向让与人清偿债务,其所负义务即告有效解除。”2、如《德国民法典》第407条第2款规定的,在债务人知悉让与之前,债务人如被原债权人起诉,而在债务人于起诉时已经知悉让与的情形,其可以通过这种让与进行辩护,使诉讼归于消灭。则判决亦对新债权人发生效力。3、对在债务人知悉让与前所为的给付,债务人享有选择权。其可以选择对新债权人主张已经向原债权人已经给付的抗辩,也可以因为这种给付非为所负担的给付,可向原债权人主张请求返还自己向原债权人所为的给付。由此可见,抗辩权是债务人享有的法定权利,债务转让中的抗辩权的行使是有一定条件的。当出现对债务人合法权益产生损害的事情后,债务人可以向受让人行使抗辩权,要求中止债权债务转让,或者消除损害自身利益的因素。受让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债务人的抗辩请求。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杨晗璐律师,手机:15996265110
@杨晗璐律师简介:女,法学学士,副主任,中共党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法学功底深厚,思维严谨,工作踏实,待人坦诚,擅长处理各类民商事、刑事、知识产权纠纷,多...More>>
·绑架罪与非法拘留罪的区别是什么?
绑架罪与非法拘留罪的区别是什么?一、绑架罪与非法拘留罪的区别是什么?绑架罪与非法拘留罪的区别具体如下:1、犯罪目的不同实施绑架的目的是......
·一、开结婚证明需要哪些证件?
一、开结婚证明需要哪些证件?婚姻状况证明指有关组织或单位出具的公民婚姻状况(包括已婚、未婚、离异、丧偶、无配偶、同居等)及其姓名、性别、出生年......
·民法典29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民法典29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未成年人的保护问题一直我国长期以来努力的方向,对于未成年的保护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因此很多法律对......
·在我国发生了交通事故判刑吗
现在城市道路当中各种类型的车辆是日渐增多,可是据不完全统计,可能每天在各个路段都会发生一些大大小小的交通事故。也就是现在,我国在城市道路交通......
·南京市信息公开申请的方式有哪些?
南京市信息公开申请的方式有哪些?南京市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一直做的不错,当地老百姓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政府信息。同时,南京市民也可以向政府申请......
·交通事故同责后一死一伤怎么处罚
交通事故同责后一死一伤怎么处罚交通事故一死一伤责任认定惩罚是:应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
·贵州死刑犯判决后是怎样执行的?
为了保护大多数公民的合法权益,国家立法机关制定了一系列刑事法律规范,根据这些法律规范的条文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较为严重的,会被判处死刑。由于各......
·起诉离婚找不到对方做公告多久离?
男女双方有结婚的权利,自然也有离婚的自由。夫妻双方如果已经感情破裂,离婚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但实践中,往往会发生夫妻中的一方提出离婚,而另一......
·广西货车冲向学生属于交通肇事吗
广西货车冲向学生属于交通肇事吗一、什么是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
·派出所批捕程序以后会怎样?
一、派出所批捕程序以后会怎样批捕后的程序:检察院批捕后,公安机关继续刑事侦查。1、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案......
·不算夫妻共同财产的?
不算夫妻共同财产的有哪些一、不算夫妻共同财产的有哪些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部分,一般就是认定为夫妻个人财产。然而,根据我国《民法典》(2021年......